2018年6月22日星期五

浅析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东西方交流

【作者】 刘春晓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广泛影响着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西汉张骞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形成,在隋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中国书法艺术通过丝绸之路由东传播交流至西方,并对沿线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丝绸之路中国书法艺术东西方传播交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梳理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东西方交流内在关系脉络,结合当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探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形成文化输出,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

【关键词】中国书法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东西方交流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以汉字为依托,根据汉字的演变,笔划组合的变化组合,分为大义分为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通过笔墨在宣纸上的运行轨迹可以表现出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创造出不同面貌情趣的美感,成为在中国从古至今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魏晋以来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书法家,相当多的优秀的书法作品被创造出来,流传下来居多的以有书信、诗词手稿、碑文、墓志铭、牌匾、屏风、室内装饰品等形式。中国书法直接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其中以汉字为书写内容的部分,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典型特征。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书法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通过汉学家的介绍传播,在欧美西方国家开始为人熟悉。通过分析历史上丝绸之路中国书法艺术东西方交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梳理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东西方交流内在关系脉络,为当下中国书法艺术结合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政策,促进书法艺术国际交流提供借鉴意义。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兴衰历程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或洛阳(东汉时起点)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泛义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从西汉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更加繁荣畅通,西方各国在陆上取道中亚、西域,沿途驼马商旅不断;海路则多由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几乎每日都有船只远涉重洋来到东方。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佛教、景教和拜火教。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中国的造纸术,在隋唐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帝国,不久便经它传入了欧洲各国。造纸术极大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文明进程。

北宋实际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绸之路被近现代全球航线所取代,现代航线在鸦片战争时已经非常完善。

二、丝绸之路西疆地区的书法碑刻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最早中国汉字是甲骨文。从商朝的甲骨文、到西周时的钟鼎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汉朝的隶书形成和汉隶书法奠定了基础。

中国书法真正意义上的形成,也就是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其中东汉曹全碑,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此碑说明汉代,汉隶书法已达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碑刻,碑刻是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一般理解为用书法体刻在碑石上的书法。对于竹简纸张来说,碑刻更能经受时间的冲洗,更能保存见证古代书法的艺术成就。在《西域碑铭录》中,记载新疆汉代的碑刻就有苏武墓碑(公元前60年)、任尚碑(公元93年)、裴岑记功碑(公元137年)、裴岑记功碑(公元137年)、焕彩沟汉碑(公元140年)、刘平国作关城颂碑(公元158年)。这些碑刻,说明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国书法,以汉碑的形式,已经在西域(现在的新疆)有了文化存在。这说明随着丝绸之路开辟,不仅仅是丝绸商品,书法这种艺术形式也开始随着丝绸之路传播。

丝绸之路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等因素,陷入衰落。随着隋唐大一统的实现,丝绸之路又重新达到了鼎盛时期。隋唐时期,楷书、行书、草书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同时书法名家辈出。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刻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根据《西域碑铭录》收录的唐朝碑刻,达六七十座,远超西域时的汉代碑刻。这又说明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新疆地区中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繁盛,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战役,使造纸术传播到了阿拉伯帝国,进而传播到了欧洲,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深远。

两宋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船体的隔舱、司南等对航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发明已经出现。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宋代更加完善。因为西北中亚被游牧民族政权占据,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市舶司制度日益完善,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至元代时,随着蒙古统一中西亚,路上丝绸之路兴起,马克·波罗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风靡欧洲,激起了欧洲人,特别是传教士来华交流探访的热潮。明情两代时,先有利玛窦,后有汤若望,西学东来,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通过这些西方传教士,传播到东方。明清著名书画家王铎曾经向汤若望写下书法佳作《赠汤若望诗册》,并予以赠送。因欧洲各国多是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与中国汉字并不一样,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除了传播基督教和天主教外,还将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传播到了西方。但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相似,都是一种图案的视觉认识。在17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瓷器、家具、丝绸等艺术品大量输入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热,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兴起,并最早在陶瓷和家具中体现出来。中国书法并没有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

因历史种种原因,清代进入了闭关锁国时期,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西方文化交流并不深厚,比如中国书法对西方的影响甚微。

四、近代中国书法艺术东西方交流及思考。

中国书法艺术,更多的基于汉字和汉字字体。在欧洲文艺复习以来,随着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以来,欧洲纸质书籍的传播兴盛起来,根据欧洲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欧洲各国的文字也有更多的字体,也有了基于字体的书法艺术,如Copperplate字体、哥特体、Business Penmanship字体(类似于中文的草书)、安瑟尔字体、意大利斜体等等。虽然与中文书法相比,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都是对文字书写艺术的审美。随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入近代时期,更多的西方人来华,侧面中西文化交流加快了。

在近代,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书法艺术向西方传播贡献相对较大。高罗佩(1910年8月9日-1967年9月24日),原名罗伯特·汉斯·古利克,荷兰职业外交官、汉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罗佩尽管仕途一帆风顺,但他的业余汉学家成就使他流芳后世。高罗佩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成功地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高罗佩20岁开始练书法,终生不辍,到重庆后,他更是将这种爱好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高体”字笔力雄健,功底深厚,并偏爱行书与草书。

高罗佩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最大的贡献,是先后出版了书法专著《米芾砚史》(Mi Fu on lnk-stones)、《书画鉴赏汇编》(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书画说铃》(Scrapbook for Chinese Collectors)。宋代书法家米芾和《米芾砚史》是引领高罗佩展开中国书画鉴赏乃至汉学研究的指路名灯,《书画鉴赏汇编》是高罗佩是对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装裱研究的集大成作,该书于1958年出版于意大利罗马,被西方艺术史领域的学者如美国高居翰、英国柯律格等奉为圭臬。《书画说铃》是高罗佩研习古字画鉴赏与鉴伟的心得感悟。

在高罗佩之后,近现代以来更多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法,如德国雷德侯教授(Lothar Ledderose)的博士论文《清代的篆书》和专著《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瑞士学者Jean Francois Billeter的英文学术著作《中国的书写艺术》、德国柏林东方博物馆的馆长Adele Schlombs的博士论文是《怀素及中国书法中的狂草的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中国书法论文大量出现,如傅申,《黄庭坚的书法及其赠张大同卷——一件流放中书写的杰作》(普林斯顿大学,1976),Christian F. Murck,《祝允明和苏州地区对文化的承诺》(普林斯顿大学,1978),SteveJ.Goldberg,《初唐的宫廷书法》(密歇根大学,1981),王妙莲,《鲜于枢的书法及其1299所书〈御史箴〉卷》(普林斯顿大学,1983),Amy McNair,《中国书法风格中的政治性:颜真卿和宋代文人》(芝加哥大学,1989),朱惠良,《钟繇传统:宋代书法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普林斯顿大学,1990),Adriana G. Proser,《道德的象征:汉代中国的书法和官吏》(哥伦比亚大学,1995),白谦慎,《傅山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变迁》(耶鲁大学,1996),王柏华,《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寒食帖〉》(哥伦比亚大学,1997),Alan Gordon Atkinson,《按九曲度新声——王铎的艺术与生平》(堪萨斯大学,1997),张以国,《王铎草书线条的意义》(哥伦比亚大学,2001),卢慧纹,《一种新的皇朝书风——北魏洛阳地区石刻书法研究》(普林斯顿大学,2003)。这说明中国书法已经成为西方高等院校的重点研究客厅。

随着现代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社会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区各地,如美国纽约的北美中国书法协会等文化团体的建立,随着孔子书院和汉语汉字学习热,中国书法艺术现在才进入了西方国家的大众视野。但中国书法艺术现在普及程度仍是不够。

综合分析其原因,随着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开辟,长时间以来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力度不够,主要与中国的文化特质、汉语汉字学习特点和书法欣赏艺术深奥有莫大的关系。特别是汉语汉字学习,对于西方人来说,学习相对困难。更多西方人仅仅把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和绘画相关的图案美术。所以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必须建立在汉语汉字国际化学习传播的基础之上。两者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随着2013年,XXX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中国对外合作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倡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我国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等行业均会受益。中国书法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补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书法东西方交流不深的缺憾,在目前和以后的中国书法艺术东西方交流中,应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向西方欧美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以中国书法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精选博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题记: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人说青春是用来享乐的;也有人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更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看,更准确的说法是,青春就是用来发泄荷尔蒙的,   因为那时我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奋斗、享乐、挥霍或回忆。仅以此文,献给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也献给我最挚爱的孟老师,感谢...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