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平平淡淡、不事浮华书写魅力人生

【河大人风采】

编者按:推着一辆八十年代的老式凤凰牌自行车,一身朴素的衣着,笑容常驻的面庞,丰功伟绩不属于他,锋芒毕露不指代他,一颗平常心、朴实无华。平凡的经历、平凡的故事却演绎着不平凡的魅力。他就是我校入选2008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前一百名的候选人——海富生,总是用一件件小事温暖着身边的人,以一份份责任充实着自己,他身上闪耀的正是河大园里最朴实的光华。

平平淡淡、不事浮华书写魅力人生(不读)

——访我校荣获08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候选人海富生(不读)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叩开响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海富生的办公室大门,他亲切地招呼我们进去。阳光从窗子里照进来,房间里暖洋洋的。环顾四周,两张巨幅照片映入眼帘——生命科学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合影、生命科学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庆典大会留念。厚厚堆起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略显散乱地摆在茶几上。这一切在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我校入选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候选人的海富生老师的办公室。

点滴心细暖人心(不读)

采访中,我们发现海富生竟然能记住生科院所有辅导员老师的生日,原来他始终把这件事记挂在心里,在生日前一天或当天,辅导员们总会收到海富生温暖的祝福,字数虽不多,但其中流露出的关心却一次次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在得知我们有些人现在还不清楚自己父母的生日时,他微笑着着叹了一口气……

自做学生工作以来,他的手机一直都处于“待命”状态——24小时不关机,休息时还怕漏接电话。记不清有多少次,晚上已经十点多了,一个电话打进来,未等挂断,他已经走出了家门,拦辆出租车便第一时间赶往学校,哪怕是学生再小的状况,只要一个电话,他就坐不住了。而最让家人心疼的莫过于半夜一两点,他起床、跻上皮鞋,连袜子都顾不得穿就出门。每年毕业生离校前夕,海富生总是坚持晚上走访宿舍,与学生交谈沟通。他的儿子海鹏看着父亲整天忙碌,十分分心疼,不止一次地劝他多注意身体,他却每次都是微笑着说“习惯了”。

据08级辅导员、学生助理郭强梨介绍,遇到什么难事,海富生总是要求他们第一时间“汇报”。给小郭印象最深的是,不管学校发生什么事,总能第一时间收到海富生的短信,叮嘱他们关注学院动态,做好学生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细心的男人,丝丝缕缕都是学生,是自己的同事,却唯独忽略了自己,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海氏风格”见真情(不读)

多年来,在迎新生、军训、冬至包饺子、送毕业生文艺晚会等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现场,始终有海富生和蔼、亲切的身影活跃。在学生问题处理上,他的耐心和诚恳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海氏风格”,“亲近学生、爱学生……”,这是学生对“海氏风格”最多的评价。

我校学生陈辉带父上学的事迹经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正值寒假来临,得知陈辉的困难情况后,海富生及时向院里和学校汇报她的情况,并和院里其他领导带头动员全院教职工捐款。后来,他还安排学生、教职工前去探望陈父。假期里,经常帮忙照顾陈辉父亲的学生基本上都相继离校,陈辉家里就只剩下了他们父女俩,时刻惦记着他们的海富生却始终坚持前去探望他们,让父女俩特别感激。然而在此期间,海富生远在广东的父亲正在住院治疗,为了工作,他却不得不再三推迟探病时间。

去年陈辉父亲重病时期,他千方百计联系医院,找名医,而当陈父医治无效去世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忍着悲痛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然后为陈父安排“后事”,……道不尽的点滴,诉不完的情意,包括海富生在内的学院全体师生同陈辉一道撑起了一片天。

对海富生心怀感激的远不止陈辉一人。2008级学生郭晓静一提及海富生,眼里流露出尊重和感激,在她入学报到因没钱购买保险而孤立无助时,也是海富生为她解决了燃眉之急……

“学生工作不好做。”一句话道尽了海富生的辛酸,然而他却乐此不疲。虽然家离学校只有几公里,但他却在办公室备了一套餐具和枕头、棉被,原来他时常忙得顾不得回家吃饭,有时就去毗邻生科院的北苑餐厅与同学们一块儿聊天吃饭,或自己做。甚至夜晚有时也回不了家,就在办公室“凑合”一夜。特别是奥运圣火传至我校时,为了保证早上四五点的工作,他久坚持睡办公室沙发,回忆起这段时光,他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并打趣说自己睡得很舒服。

 

工作之余是“会唱戏的书记” 荣誉面前淡然视之(不读)

工作之外的海富生也是一个难得的模范好男人。海鹏在接受采访中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他们家的饭菜基本上都是爸爸做的,而且厨艺很不错。冬至包饺子时,他总会亮出绝活——擀面杖下,面皮自由的旋转,精彩的玩法,每年都能吸引众多学生的眼球。一曲《朝阳沟》让他戴上了“会唱戏书记”的帽子,而毫不逊色的交际舞也总能让他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铭记。

学院迁到新区后,离家近了许多,他便试着徒步上班,甚至一路小跑过来,权当是锻炼身体;院里三楼活动室里,乒乓球、象棋等都是他的最爱,这里留下的又何止是他爽朗的笑声和挥舞的汗水?

自02年进入生命科学学院担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海富生至今已在学生工作的一线干了七个年头,无论是对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学院的成教生,名副其实的生科院“总辅导员”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也就是这样一个介于老师和领导之间、活跃在学生身边的大忙人,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主办的“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成为顺利入围候选人前一百名。谈及荣誉,他竟平静地笑着了,海富生觉得这是一个意外,没想到的事儿。做学生工作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荣誉不止是他的,更是学校的、院里的。”然而,河大贴吧里,陌生的、熟悉的学生却纷纷认为他实至名归,作为我校唯一的入围者,海富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尊重。

 

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做过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儿,海富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夏天的河大园里郁郁青青,到处充满着绿色的希望和生命力,也许正因为有了像海富生这样一群辛勤园丁的踏实工作,才有了今天河大园里如此美丽的生机和活力。 

 

 本期采写 郑伊平、张赛

编辑 施瑞宾 仝海燕

 

【河大论坛】

编者按:专家之专,在学识;专家之家,在心境。渊博的学识,淡泊的胸怀无疑是对“专家”最好的解读。但随着“专家门”等一些列事件的发生,让人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了“专家”的“怪相”。今天,我们就跟随本站记者张扬和葛思贤,一起来探索“怪相”的根源。

 

专家“怪相”(不读)

(前三段代表三个不同专家的不同观点,建议不同人读)

“火车票价才是春运拥堵的根本所在,黄牛党票价高的可怕不也是供不应求嘛!这些人就是在为自己的工作不力找个借口!”

(换人读)“黑砖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社会要发展,必然有人付出代价。虽然“黑砖窑”事件有点不合情理,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毕竟山西为这些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有吃、有住、还有工资,这对社会的稳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换人读)“腐败是否有理?既然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不肯轻易放弃和交出他们的权利,而改革又不能从他们手里强夺,那就只能通过腐败和贿赂的权钱交易进行购买。名言:腐败和贿赂是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

以上言论皆出于专家之口,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专家”的话越来越不靠谱儿了,专家的“怪相”越来越多。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专家”都怎么了?他们都专到哪一“家”去了?

专家:商家和政客(不读)

国人的印象中,专家不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师”,就是潜心学术、淡泊名利的“先生”,正是他们这种“崇高”的形象,让国人对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尊敬和信赖。但是现在我们视野中的那些专家,还是不是“德高望重”?是不是真的潜学淡利了呢?仔细一想,大多数人恐怕都只有无奈地摇头。

前一段,北大教授孙东东的“99%上访者是神经病”一语惊人,一时间舆论哗然。不知道是因为孙东东来自我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还是因为这番话确实触及到了老百姓的接受底线,致使“专家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声讨声一片。

跳出群情激奋的声讨大浪,冷静思考这些所谓专家的奇怪言论,归根结底,是经济和政治对学术的干预,使他们的话语越来越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专家学者已经不再是紧闭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士,他们越来越多地走进世俗,与各种的企业建立了利益关系。他们通过担任顾问等形式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而从中获取佣金报酬。

这原本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能让我们的研究者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使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精神财富并指引物质财富的创造。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专家和企业玩起了“官商勾结”的戏码,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现在诸大电视频道中泛滥的股市预报节目,那些所谓的金融专家冠冕堂皇滔滔不绝,一种股票如何有潜力,一席天花乱坠的长篇大论,能让投资者恨不得立即将所有的流动资金如数奉上。一旦退去专家的光环,那些在电视上口若悬河的家伙不过是一个个精明无比的商人,他们计算着收益和报酬,股票是否蓝筹股,不在于它的潜力,而在于股票的老子是不是愿意给专家“开口费”。当今专家的“奇特”嘴脸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那些与商业利益挂钩的专家外,还有一些热衷于愚弄百姓的“专家”。他们给官员当门客,逢迎权贵,专为说错话,办错事的官员解围。这种“专家”,其害甚于前者。追逐金钱是小贪,追逐权贵则是大贪,因为前者只是出卖了一张嘴,后者却把整个人从头到脚全贴上去了,成了一帮“鸡鸣狗盗”之士。为了帮主子脱身,他们可以用人头为假照片担保,可以说别人是“神经病”,可以造出“引用过当”之类的新词汇,可以造出“诽谤政府罪”的新罪名。可谓是费尽心机。这类“专家”不是想着如何解决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矛盾,而是绞尽脑汁地迂回阡陌,来躲避矛盾。他们对付社会的弊病,也像巫婆神汉“跳大神”一样,让大家热闹一下就过去了,就是不切中要害,这样治不了标,更无法治本。这种所谓的“专家”,于国家无益,于人民为大害。

专家之痛:道德的沦陷(不读)

专家“微利所困”的背后不难看出是道德沦陷。我国传统中的德才兼备之士方为高士,显然这一本质特征没有传承到如今某些“专家”身上。如果一个学富五车的人缺少道德,那么他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我们常说,有才无德比腹内空更可怕。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里全部都是些高智商、超能力的“伪君子”,后果会是多么可怕。

所以说,世风日下绝不是无稽之谈,至少从现在某些专家的言论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道德的缺失已经使老百姓丧失了对“专家”的信任,他们甚至成为了过街老鼠。身为中国的精英团体,我们的专家队伍面临的挑战很大,肩负的责任很重,精英团体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他们能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路前行。

最后,让我们用五四时期《“新潮”发刊旨趣书》中的“对于学术负责任,则外物不足萦惑,以学业所得为辛劳疾苦莫大之酬,则一切牺牲尽可得精神上之酬偿。”这句话来共勉:中国的进步,还是需要有真正五四精神的学者。

 

本期采写 张扬 葛思贤

编辑 施瑞宾

2009年5月6日定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精选博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题记: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人说青春是用来享乐的;也有人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更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看,更准确的说法是,青春就是用来发泄荷尔蒙的,   因为那时我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奋斗、享乐、挥霍或回忆。仅以此文,献给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也献给我最挚爱的孟老师,感谢...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